夏庆锋:《保险法》第16条如实告知义务规定之探讨 |【往期好文】案例评析
判解研究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主编:王利明
执行主编:姚辉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出版周期:每年出版四辑
夏庆锋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理事。
*本文原载于《判解研究》2019年第一辑第138-154页,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判解研究》公众号”等字样。
判例
案情概要
在“李守堂诉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乡中心支公司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中,投保人李守堂以其妻李秀琴为被保险人向民生保险公司投保人身保险,并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告知被保险人做过脑部肿瘤切除手术且存活时间无法确定的事实。后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存续期间过世,李守堂向民生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民生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并影响其作出承保决定为由,拒绝理赔,双方由此产生纠纷并诉至法院。
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认为,当事人在保险活动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李守堂在投保时已经向保险合同经办人忠实履行告知义务,也无隐瞒合同重要事实的故意,因此,判决民生保险公司支付李守堂疾病身故保险金10万元。二审法院查明投保人在投保前已经向保险公司说明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妥善履行相关义务,作出维持原判的判决。
评 析
本案一审、二审法院皆作出判决支持投保人索赔保险金的主张,与我国现行保险法规定相符,当无疑义。但是,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仅规定如实告知义务的义务人为投保人,并未对保险合同中另一重要关系人——被保险人作出安排,且将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时间规定为“订立保险合同时”,此种表述较为模糊,易产生隐患。例如,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作为保险标的的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不仅保险人,甚至投保人都难以知悉。若保险人无法获得被保险人的真实信息,则容易导致某些不符合投保条件或应制定较高保险费率的被保险人成为承保对象或未调整相关费率,进而造成保险费收入与保险金支出不相匹配。这不仅不利于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由于保险费用与保险金赔偿不成比例及保险人所承担的不合理风险,保险理赔时必然产生保险金不足的问题,最终也不利于对每个被保险人的保护。保险合同所指向的标的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为了实现实质公平,我国法律应将被保险人纳入如实告知义务主体范围,这既有利于为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或调整保险费率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也防止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以信息不足为由逃避保险责任,有利于投保方更好地行使求偿权。此外,基于现行《保险法》的规定,对如实告知义务履行期间、履行方式以及比例处罚原则的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如下。
观 点
1
增加如实告知义务的义务主体
(一)域外法之规定各国对如实告知义务主体的规定主要遵循以下三种原则:第一,同等承担原则,即承认被保险人为如实告知义务人,如英国、法国、美国多数州等国家、地区的法律规定。第二,推定承担原则,《德国保险合同法》《意大利民法典》虽没有在法律条文中直接规定被保险人需承担如实告知义务,但通过法律解释或其他条文可推知被保险人承担该义务符合法律的默示规定。第三,区分承担原则,即区分不同保险合同类型对被保险人应否承担如实告知义务进行规定,具体可参见日本等国家的法律条文。1.直接规定被保险人为如实告知义务人《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第18条规定“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即被保险人作为如实告知义务人,需承担向保险人提供与订立合同有关事项的义务。有学者提出,该项法律安排主要针对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重合,即同为一人时的规定,当不为一人时,则适用第19条“投保代理人的告知”的规定。笔者认为,立法者在制定一部法律时,其早已考虑到法条内容和选词的准确性,既然已经选用“被保险人”一词,当然包括被保险人与投保人重合及未重合的情形,即使在未重合的情形下,按照法律规定,被保险人也需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且,英国立法机构非常注重保险合同各方的利益,选用“被保险人”一词也是为了平衡投保方与承保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英国1977年不公平合同条款法案》(Unfair Contract Terms Act 1977)规定的一些使用标准和形式造成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间的不平等及保险人谈判能力的降低,英国立法机构与英国保险协会为此达成自愿行为准则以排除上述法案个别条款的适用。《法国保险合同法》第L113-2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应如实回答保险人提出的询问,尤其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必须如实回答保险人向其提交的损失报告询问表上规定的问题,以便保险人能够正确评估保险合同的承保风险。”该法条将被保险人与投保人放在同等位置,即都需承担如实告知义务。美国对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最早产生于1823年M'Lanahan v.Universal Insurance Co.一案的判决中,法官杰斯弗·斯托里提出被保险人承担告知义务时只需秉从“适当的、合理的谨慎”(Due and Reasonable Diligence),而不要求最高的注意义务(Extreme Diligence)。美国多数州法律都要求被保险人需承担与投保人相同的告知义务,如《美国纽约州保险法》就明确规定被保险人应与投保人共同承担如实告知义务。 2.可推定被保险人为如实告知义务人《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9条规定:“在订立保险合同之前,对于保险人以书面方式询问的对其决定订立保险合同有重要影响的事实,投保人应当向保险人如实告知。”该条文并未要求被保险人承担如实告知义务,但根据修订前《德国保险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若投保人的行为及知悉的事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当为他人利益投保时,被保险人的行为及知悉的事项也应为考量因素”。且该法第161条及第179条第4款均体现相同之精神,即《德国保险合同法》中有关投保人之用语,解释上应当包含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此外,2007年修订后的《德国保险合同法》已经将投保人的知悉与被保险人的知悉等同起来,其中第47条第1款规定,在为第三人利益的保险合同中,除要考虑投保人的知悉和行为外,还需考虑被保险人的知悉和行为。立法者之所以将修订后的《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9条所规定的告知义务主体限定为投保人,应是出于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尊重,而根据其他条文的含义,对被保险人而言,其应承担如实告知之义务。《意大利民法典》第1892条、第1893条规定告知义务的主体为投保人,但该法第1894条又规定:“在以第三人名义或为第三人利益的保险中,第三人知道申明不正确或未告知风险的,适用有利于保险人的第1892条和第1893条的规定。”即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为一人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同样负有告知义务。3.区分规定被保险人应否为如实告知义务人《日本商法典》区分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对于人寿保险而言,被保险人与投保人都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而对于财产保险而言,则只明确了投保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未将被保险人纳入其中。(二)我国法的规定及修改意见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64条、《澳门商法典》第973条均规定投保人为如实告知义务人,这与现行《保险法》第16条的规定基本相同。但应予注意的是,我国《海商法》第222条规定:“合同订立前,被保险人应当将其知道或者在通常业务中应当知道的有关影响保险人据以确定保险费率或者确定是否同意承担的重要情况,如实告知保险人。”该法条与《保险法》的规定不同,将被保险人纳入至如实告知义务人范畴。有观点认为,两部法律对被保险人应否承担如实告知义务规定不同的原因在于,海上保险中被保险人最为了解影响保险标的危险细节,使被保险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便于保险人精确、有效地掌握危险状态,而在其他保险中,投保人也可以掌握保险标的的各项情况。笔者认为,现代社会分工愈加细致,不同领域的差异很大,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为同一人时,仅规定投保人承担告知义务很难保证保险人掌握保险标的的各项信息并作出符合实际的决定,而不应仅仅限于海上保险合同中。而且,被保险人作为理性当事人一方,其所处的地位应对其知道的事实履行披露义务。因此,将如实告知义务规定为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应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保险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两份征求意见稿中也都涉及对被保险人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使被保险人负有与投保人同等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不会造成保险人就相同保险事项获得不同信息而产生混淆的问题,相反,充分的信息更有利于保险人作出是否承保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投保人为未成年子女或者年迈力衰的父母投保人身保险时,往往比被保险人更清楚后者的病史和健康状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子女和年迈的父母往往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不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了解,对有关于自身利益的其他事项也不知悉,需适用民法上的监护和代理制度予以解决,而对于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具有借鉴价值。保险人分别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处获得有关保险标的的不同信息,并根据其鉴别能力作出合理决定,更多的有关保险标的的有效信息当然更有利于保险活动的开展以及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只要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存在故意歪曲事实或重大过失,即使保险人作出错误决定,也属于正常商业风险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被保险人为保险合同外的第三人,尤其当投保人未与被保险人角色重合时,要求被保险人承担如实告知义务确实与合同相对性原则相违背。合同相对性原则(Privity of Contract)起源于罗马法,当今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都承认并遵守合同相对性,是合同订立、履行及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三人受益等理论的提出,一些例外情况也逐渐出现。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拥有最为完整丰富的信息资源,应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这既与其为合同最终利益享有人的地位相契合,即遵守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也与如实告知义务之主旨相符。而且,保险合同作为诚信合同的典范,使被保险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更能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精神,有利于良好保险市场环境的建设。因此,从对保险合同当事人利益的平等保护以及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在修订《保险法》时,应增加被保险人为如实告知义务主体的规定。2
完善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内容
《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应告知其知道或应该知道的事实,以适当地承担如实告知义务。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律都采此观点。法律在规范义务主体的如实告知义务时,除了对应告知事实进行认定,还应明确履行期间、履行方式等事项。(一)如实告知义务履行期间的界定虽然我国《保险法》与《海商法》对义务人履行期间的界定存在措辞上的差异,如《保险法》规定应在订立合同时,《海商法》规定在“合同订立前”,但都限定在订立时。所谓订立合同时,应为一个时间段,与合同成立时为一个时间点存在概念和适用上的不同。《保险法》第13条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保险合同成立的前提是投保人发出要约与保险人作出承诺,且承诺通知需已到达投保人。合同成立之前的阶段都为合同订立阶段,只要保险人未作出承诺,按照现行《保险法》规定,义务人仍需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只要保险合同还未确定,如实告知义务仍需继续履行。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告知义务人承担如实告知义务的期间须持续至保险合同成立时。修订前的《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6条第1款也规定了与英国海上保险法相类似的“嗣后登记义务”,即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在发出要约后至收到承诺通知前,对保险合同成立或对投保费率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新情况要及时告知。有学者提出,就保险法理而言,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在于对诚信原则和对价平衡原则的遵守,只要保险人同意承保之意思表示尚未确定,义务人就仍需对相关事项承担告知义务,该事项可为投保前产生,也可为投保后、合同成立前出现的新事实。笔者认为,将投保人及被保险人承担如实告知义务的期间延长至合同成立时,明显加重投保方的责任,我国《保险法》未来应对第16条第1款规定的义务履行时间为订立合同时进行修订,明确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应止于投保人提交投保单时。投保人提交投保单后,其与被保险人已就所知的与保险标的相关的所有事项告知保险人,即履行完毕如实告知义务,有关保险合同成立与否的其他事项(如对投保单及被保险人信息的审核)应由保险人完成。若使义务人在投保单提交之后仍进行如实告知,将使保险人的承保意见处于不断变换的状态,迟迟不得作出决定,不利于保险合同的成立。有观点认为,延长投保方的如实告知义务时间有利于保险人获得与保险合同订立与否及确定保险费率相关的重要信息,从而防止逆选择现象的发生。在保险实践中,规定告知义务止于提交投保单之时已经足够,延长如实告知义务时间不仅无益于避免逆选择现象的发生,还会使合同双方的磋商过程复杂化及导致保险人的内部决策不稳定,增加交易成本。如修订后的《德国保险合同法》即摒弃“嗣后登记义务”的规定,赞成在投保人发出要约后,义务人不负有继续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但对于重要事项,且保险人提出询问的,义务人才需告知。(二)如实告知义务履行方式的选择就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方式而言,一般适用自动申告原则及询问回答原则。在立法实践中,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出现过法律直接规定义务内容的方式,即法律规定原则。1.法律规定原则该原则是指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将义务人需告知的事项进行列举,要求其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如实告知相关信息,若有违反则需承担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中,保险活动所涉及的告知事实纷繁冗杂,保险种类也各不相同,难以实现也不可苛求法律条文将所有应承担的告知事项都列出,即便列出各项告知内容也会发生挂一漏万的现象。因此,除少数国家短期适用该原则外,各法系主流国家并未在立法实践上予以考虑。2.自动申告原则自动申告原则要求义务人的告知范围不限于保险人提出的事项,对未询问的信息仍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该原则在保险行业发展之初较为盛行,囿于当时通讯、交通、检测技术等收集信息手段的落后状况,多数国家以该原则为基础对如实告知义务进行规定,如修订前《德国保险合同法》的制度安排。随着保险经济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保险人对保险信息和事实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大陆法系国家放弃对自动申告原则的适用。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如Permanent Trustee Australia Ltd v.FAI General Insurance Co Ltd(1998)一案,英国法院判决告知义务人有纠正错误信息及自动申告最新事实的义务。又如,《澳大利亚1984年保险合同法案》(Australia Insurance Contracts Act 1984)第9条规定,将原来期望由谨慎保险人对告知义务人事实信息的询问转为由告知义务人根据其知识水平及关联性进行主动告知。3.询问回答原则询问回答原则是以问答的形式,由保险人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进行发问,进而收集对是否承保及保险费用安排的有用信息。该原则下,义务人仅需对保险人的询问如实回答,对其他事项不负有告知义务。询问回答原则的适用符合当前保险经济及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广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所接受,如现行《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9条、《瑞士保险合同法》第4条、《韩国商法》第651条、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后半部分及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64条的规定。就自动申告原则而言,该原则的适用对告知义务主体要求过高,不合理地增加投保方的义务,在许多学者看来,该原则是“僵硬的、缺乏弹性的和过时的”。而且,若要求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将自己所知的全部信息告知保险人,势必产生道德危机,即义务人为了避免可能承担的不利法律责任,大量告知与订立保险合同不相关的信息,影响保险人作出正确决策,进而影响保险合同的成立及保障功能的发挥。订立合同时,对保险人作出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并非都需要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主动告知,采用询问回答原则实际上是将问题的提出权利交由最具有资格、最能够把握何种信息对风险将产生怎样影响的保险人,不仅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告知环节,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笔者赞成《保险法》第16条对于询问回答原则的确认,即告知义务人只需按照其所持有的知识及信念回答保险人提出的问题,至于义务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差异及覆盖的范围则交由保险人调查。但是,该法条在适用中仍会产生其他问题,如保险人为了获得尽量多的与订立合同相关的重要信息,除了在投保单中列举各事项外,往往会增加“兜底性条款”,如规定“除上述事实外还有哪些事项需告知”等。这种“兜底性条款”的附加是对询问回答原则的实质性更改,未起到平衡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作用。因此,对于恶意增加的“兜底性条款”,投保方无如实告知义务,以避免产生“询问回答原则之表,而自动申告原则之实”的情形。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使投保人遵守询问回答原则对保险人提出的事项进行如实告知,对于其不知的事项可直接向被保险人询问再行告知而无须增加被保险人为告知义务人。笔者认为,法条仅要求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即便依据询问回答原则,其法定义务也仅为依自己所知而如实回答,如若不增加被保险人为告知义务人易引发道德风险,即保险人发现投保人告知信息与被保险人实际情形不符而提出异议时,投保人可以其就保险人询问皆如实回答且已向被保险人了解状况为由抗辩,从而使保险人承担不合理之风险。而且,如果将投保人就不知事项直接向被保险人询问纳入法律规定,在实践中易出现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告知其事项的理解出现误差,进而给保险人以错误信息。因此,规定投保人与被保险人都应对保险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如实回答,即使对相同事项存在不同的理解,保险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是否承保及安排保险费率的决定。(三)如实告知义务重要事实的明确所谓重要事实,即对保险合同的成立及保险费率的厘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保险标的信息及各项内容。《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规定,在合同订立前,被保险人应依本条之规定,将其所知之重要有关情节,尽量告知保险人。关于重要事实的判断标准,该法认为应包括两点,即是否影响保险人确定保险费及是否影响保险人承保。美国保险法对于事实重要性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风险是否增加,即一个事实要称为重要事实,必须引起承保风险的增加;二是有无造成损失,即义务人对事实的不实陈述有无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或承保财产的损害扩大产生影响,如果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则保险合同并不因此无效,而不论不实陈述事实的本身是否重要。美国法的规定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同法官对风险的增加与损失的产生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同类案件易产生不同判决。而《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则从保险人的承保实际出发,标准明确,即使不同认知水平的法官在审判中也会形成一致的判决结果。如Pan Atlantic Insurance Co Ltd v.Pine Top Insurance Co Ltd一案中,法官认为被保险人未告知的事实未对保险人是否承保或对保险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不构成重要事实。修订前《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6条第1款的规定与英国法相似,即保险人以书面形式向义务人进行询问的事项,且对合同订立或约定内容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的,为重要事实,现行《德国保险合同法》依然保留此条款。《瑞士保险合同法》第4条规定,对保险人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产生影响的危险事实即为重要事实。《韩国商法》第651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书面质询的事项,应推定为重要的事项。”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2款规定“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事实为重要事实,这里需明确两个概念,即“影响”和“保险人”。对“影响”的理解应区分决定性影响和一般性影响,即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我国《保险法》第16条所说的“影响”指对合同成立与否产生决定作用的,应当是决定性影响;而这里的“保险人”,是指市场上具有一般保险知识水平、业务经验和能力的谨慎保险人,而非某一具体情形下的特定保险人。重要事实的告知未必能直接使合同成立,但对于谨慎保险人是否接受风险、如何溢价等各项举措仍具有重要影响。上述第2款所使用的“足以”二字使该款规定具有弹性,即在个案中允许法官进行判断是否存在义务人违反义务的情形足够影响理性保险人的决策。目前的立法技术无法将“足以”的标准进行量化,基于法条的简洁性和抽象性,也不适宜展开表述,但在未来的保险法司法解释中可以考虑对义务的违反是否足以影响保险人作出决定进行具体分析,梳理出足以影响保险人作出合理决定的情形。3
厘清义务未为履行的法律后果
4
结语
保险合同与其他类型合同不同,是“一大群黑发黑肤孩子中的混血儿,虽非金发碧眼,但头发总显偏黄,眼珠总显偏蓝,无论怎么看,自是有些与众不同”。一般商事合同的签订并不要求当事人承担对重要事实的告知义务,但“适用于各类保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要向承保人披露一切会影响风险的重要资料”。英国曼斯菲尔德勋爵(Lord Mansfield)1766年提出最大诚信原则(Principle of Utmost Good Faith)时,对如实告知义务也作出说明。虽然我国《民法总则》《保险法》中都有对合同一方不实履行告知义务的撤销、解除规定,但保险合同作为特殊的合同,其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以及人身保险合同所特有的储蓄功能和投资功能是其他合同所不可替代的,应尽量减少保险合同无效的情形。因此,我国《保险法》再次修订时,应将被保险人纳入如实告知义务人范围,对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内容进行完善,同时厘清义务未为履行的法律后果,完善相关规定,以促使保险合同有效成立及发挥各项功能。
图文编辑| 张宏帅、吕晓薇
推荐阅读
程磊、武菁:电子商务经营者单方取消订单的责任承担——以世纪卓越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为例 |【往期好文】
周荆、杨琳:破产法理念的回归与重塑——“执转破”问题的实证主义研究 |【往期好文】法官论坛
李乐敏、傅梦露:涉外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案的识别及法律适用问题初探 |【往期好文】法学专论
高海宁:论用益物权征收在《民法典(物权篇)》中的完善——以商品林赎买为分析视角 |【往期好文】法学专论
杨琳:劳动争议中混合用工问题的司法实践解析 |【往期好文】法官论坛
刘保玉、梁远高:诚信原则在中国法中的规范与适用 |【往期好文】焦点笔谈
蒋子翘:论不动产抵押物转让的法律规制 |【往期好文】法官与学者论坛
*如有意投稿,请点击菜单栏“关于我们”—“投稿方式”
*购买本刊请在公众号内回复“购书”或点击菜单栏“关于我们”—“购书指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本刊
扫码关注我们